当前位置:首页>河湖概况>正文

湘江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8-12-11

   湘江,古称湘水,亦名雁门水,上源为寻乌县的罗塘河,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,赣江上游贡江段支流(也称贡江源头之一)。相传唐朝八仙之一韩湘子游居羊角汉仙岩修炼成仙,后人便称此地为湘乡,此水为湘水。

发源于赣闽交界、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,流经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、会昌县,会昌县城东北注入贡江。河长103.4公里,流域面积2049.3平方公里。流域主要在会昌县境内,支流众多,水量丰富。上游水力资源丰富,建有众多水电设施。中下游曾是会昌县的主要航道,沿岸场镇遍布,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。


水文特征

流域内设麻州、筠门岭2个水文站,礼齐等16个雨量站,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60.0mm,多年平均产水量15.7亿立方米。 [3]  会昌县境内河面宽:洪水期215米,枯水期35米。河深:洪水期3米,枯水期0.33米。境内河床比降8%,自然落差60米,多年平均流量51.3立方米/秒,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河流。
流域概况

地理

流域上游属中低山区,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区。流域上游元兴村至筠门岭植被较好,青山环抱,河流中下游筠门岭至会昌县城河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。流域内山谷发育,河网密布,自河源至河口汇纳了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条。上游河道狭小曲折,水流湍急;下游为宽浅“U”型河谷,水流缓慢。

文化

湘江流域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境,历来为交通、军事、商业要地,会昌县筠门岭镇是原中央苏区的南大门,有邓小平旧居、会寻安中心县委、南线阻击战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;同时,它又是历史上赣南四大名镇之一,是抗战时期闽粤港的大后方,有随处可见的客家特色建筑,有羊角水堡、芙蓉古寨、岭南钱庄旧址、裕民银行旧址等一大批古迹。
河源段寻乌县罗珊乡罗塘村,曾是红军长征前夕罗塘谈判所在地。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夕,中革军委曾秘密派出何长工、潘汉年前往中央苏区南大门会昌筠门岭的罗塘(后属寻乌罗珊乡),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的代表进行谈判,向粤军借道并达成5项协议,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,由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势。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,这一重大史实才由亲历者何长工等在回忆录中向外界披露,在史学界引起了轰动会昌县筠门岭境内有汉仙岩,为赣南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,自古以来就有“虔南第一山”和“江南小蓬莱”的称誉,其自然景观可以跟龙虎山和武夷山媲美。由羊子岩、汉仙岩、盘古山、羊角古城和会仙温泉等景点,湘水贯穿其南北。1995年,汉仙岩风景区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。汉仙岩因八仙当中的汉钟离在此修炼得道成仙而得名,因此有“仙家圣地”之美称,被明代士大夫王廷臣赞誉为“虔南第一山”。传说韩湘子也曾在此修道,成为湘江名称的由来。